研究型审计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研究型审计理念指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成为新时代审计人的新课题和挑战。本文基于研究型审计视角,结合审计实践经验,分析新时期高校以研究型审计为依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基础及现存问题,并从完善审计体制机制、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展开探究,提出促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的路径方法,进一步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要如雷贯耳,要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积极探索形成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政治统领、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看家本领、开展研究型审计为必由之路、审计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为重要保障的审计工作格局。研究型审计立足于审计实践基础,力求通过实践提高审计成效。高校以研究型审计为依托,更好地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既是使命担当、也是必然选择。当前,研究型审计在国家审计中应用广泛,但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较少。如何以研究型审计思维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全过程中渗透研究型审计理念,严把实施过程,创新工作方法,实现提质增效,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亟待深入思考探索。以研究型审计为依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审计机制、把握核心要点、提出科学建议、强化结果运用。学校审计处应当立足于学校整体规划和综合改革计划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研究型审计视角为依托,从审前调查、实施过程、撰写报告、结果运用等审计全过程,总结提炼经验,探索优化路径。
一、充分摸底调查,制定科学计划。
以研究型审计视角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打破以往重现场、轻前期的审计模式,注重审前调查,科学制定计划,潜心钻研项目。
1.细分审计对象
学校审计处自接收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通知后,应当及时合理划分被审计对象。将二级单位细化为管理机构类和教学科研类,主要负责人划分为机关领导和学院院长,管理机构根据职能性质再量化细分为财务、资产、人事、基建等业务部门。
2.优化审计重点
明确审计重点,特别是重点领域、重大风险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聚焦三个重点:其一,重视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情况、执行学校发展规划情况、制定计划方案落实情况等;其二,聚焦“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流程是否合法合规,转变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审计思路,关注“三重一大”政策执行效果;其三,重点调查研究岗位部门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领导干部廉政风险点,厘清主要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特点,把好“查病关”,提升风险揭示力度,倒逼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3.创新审前调查
绘制审前信息登记表,由被审单位填列表单信息,及时关注信息变更情况,分析确定审计特别注意事项。其一,打破部门高校审计计划“无重点”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审计计划;其二,利用现有审计资源,考量被审单位的职能、规模并进行分类管理,任期、离任审计相结合;其三,创新审计方法,通过“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
二、线上线下结合,优化现场审计。
高校审计处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现代通信平台,打破内部审计工作瓶颈,创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审计手段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程。
1.线上审计画像
审计处可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开展线上进点会,打破空间局限,便于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联系沟通。开展审计线上业务研究,摸索适应学校实际的审计脉络,分析审计设计范畴,通过审阅前期各部门相关材料勾勒经济支出总体画像。
2.线下精确诊断
审计处基于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确认被审计部门整改事项,研判重点领域的问题及风险点。确定新的研究领域,收集学校党委决策部署,按照“政策—业务—资金”的思路核查被审对象执行情况。此外,积极走访相关人员,增加调研对象,考察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纰漏,系统评价被审对象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否有利于学校总体发展。在核查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期间,应当对“三公”经费等容易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关键点实施审计全覆盖,深究项目资金流动轨迹是否合规。细致排查问题,根据业务特点开展个性化审计评价,为后期提供合理建议奠定基础。
三、构建评价体系,提出合理建议。
构建科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首先应以内部组织架构部门的经济业务特点为基础进行分类管理,并设计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保证审计相关性。评价指标以定量为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注重审计对象制度执行、规划完成与绩效达成情况。以事实为依据、政策为标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研究型审计分析方法,切实“对症下药”,实现精准“画像”,以“研”促审,披露审计问题,关注部门内部控制以及程序性环节,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从根源上堵塞漏洞。审计建议应从宏观层面出发总结规律,探知问题根源,且具备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督促立行立改,强化结果运用。
审计价值不仅体现在纠察问题,其潜在价值更体现在问题整改和结果运用,唯有督促被审单位立行立改,落实好“治病”环节,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成效,才能实现学校良性发展。
1.明确信息披露原则
学校审计处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立行立改要求,在此过程中,及时更新修改审计报告披露问题,并明确审计发现问题的相应披露原则。依照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灵活调整问题数量。撰写审计报告期间,尽量避免审计组与审计对象沟通频率过高,但应强调审计整改的时效性,提升审计权威性。经济责任审计如若遇到审计范围交叉的情况,不同的审计组应当及时沟通,精准定性问题维度,必要时删减或补充审计样本,对于重要性水平高的问题应当充分披露。
2.督促沟通审计整改
建议学校审计处搭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定期提炼审计信息,与以往审计发现常见问题和未来可能存在的趋势性问题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建立审计需要问题清单备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现问题整改闭环运行。注重审计结果透明性,在适度范围内公布审计结果,以审计发现问题为基础,开展全校范围内共性问题自查自纠,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作用。
审计整改通知书下发后,督促审计对象结合审计提出建议进行整改,要求问题涉及主要责任部门制定整改方案,并依照“问题清单”定期报送整改情况。对于已整改完成问题,审计处应及时复查并“对账销号”。在此过程中,加强审计整改责任落实至关重要。问题整改的归口部门应多点发力,确保整改责任部门整改到位,将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根治顽瘴痼疾。与此同时,转变原有的“事后追责”模式,做好事前审计工作,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事前预防功效,通过下发风险提示单、风险警示函等文件,要求被审计单位规避倾向性风险。
五、做实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新时期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转变审计思路,注重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做好事前审计,由“治已病”转变为“防未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要实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持续发力,形成长效机制,应做实保障措施。
1.确保审计独立性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客观真实的必要条件
学校党委应对内部审计予以高度重视,成立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工作组,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审计业务流程独立,激励审计人员敢于“亮剑”,确保审计评价真实客观。
2.新时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审计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对新政策、新要求的学习领悟,学以致用。伴随着高校内部经济业务的逐渐复杂化,以及理论实务的更新迭代,审计人员应当积极通过业务交流、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业务能力。
3.创新审计方法、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助推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高校审计处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控制系统或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实现各业务部门的联结,快速发现“链条断点”,确定审计风险点,提升审计效率。
4.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审计氛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校园网、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审计制度、法规,定期开展审计专题讲座,提升被审对象对审计工作的认同感,积极支持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阻力,进而提升工作效率。